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(二)
来源:考德上公培时间:2014-12-03
1.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( )。
A.观察法
B.谈话法
C.问卷法
D.实验法
2.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。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,从而获得迅速进步。这个现象说明了( )。
A.学习的实践性
B.学习的渗透性
C.思考的独立性
D.思想的开放性
3.“学而时习之,温故而知新”反映了( )教学原则。
A.系统性
B.启发性
C.思想性
D.巩固性
4.在教学活动中。教师不能满足于“授人以鱼”。更要做到“授人以渔”。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( )
A.传授学生知识
B.发展学生能力
C.培养学生个性
D.养成学生品德
5.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“三维目标”是( )。
A.知识、智力、能力
B.基本知识、基本技能、基础性学力
C.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D.知识、智力、情感
6.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( )的特征进行。
A.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
B.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
C.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
D.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
7.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。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、模型图表、幻灯片、电视片等,引起学生的兴趣,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,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,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,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。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( )。
A.直观导入
B.练习导入
C.事例导入
D.悬念导人
8.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,取决于交往双方( )。
A.修养和处世方法
B.身份和地位
C.交往方式与方法
D.需要满足的程度
9.在学习过程中。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。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,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,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( )。
A.内在强化
B.负强化
C.替代强化
D.无意强化
10.俗语“人心不同,各如其面”,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( )。
A.顺序性
B.不平衡性
C.阶段性
D.个别差异性
参考答案
1.【答案】A。
2.【答案】B。
3.【答案】D。
4.【答案】B。
5.【答案】C。
6.【答案】B。
7.【答案】A。
8.【答案】D。
9.【答案】C。
10.【答案】D。